浅谈李斯特的《梅菲斯托圆舞曲》
梅菲斯托圆舞曲(Mephisto Waltz) 也常被译为《魔鬼圆舞曲》,因为梅菲斯托就是歌德剧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李斯特一共写了四首称为梅菲斯托圆舞曲的作品,通常我们所说的《梅菲斯托圆舞曲》实际上指的就是李斯特这四首标题相同的作品中的第一首。第一梅菲斯托圆舞曲(Mephisto Waltz No.1 S.514)的副标题为“乡村酒馆中的舞曲”(Dance in the Village Inn),作于1861年,取材于李斯特最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歌德的《浮士德》。但是这首音乐是基于奥地利诗人尼古拉•莱瑙的《浮士德》中富有诗意的一个场景而作的第二首插曲。这个故事详细地写在李斯特的乐谱上:浮士德和梅菲斯托进入了一家乡村酒馆,当时那里正在进行着婚礼。浮士德被有一双黑眼睛的美人迷住,梅菲斯托抓过一把小提琴演奏。舞者沉醉在这魔鬼般的音乐中,这婚礼集会成了狂饮闹宴,疯狂的舞者跌倒在草地上,作曲家以双音的颤音表现了梅菲斯托回荡在空中那不断的笑声。最后夜莺的歌声唱起,强烈的欲望将他们击垮,他们被淹没在像大海一样的汹涌翻腾的感情之中。对于不可知世界、尤其是黑暗王国的兴趣,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艺术中是很常见的。人们以一种多少带点邪恶感和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反抗古典主义的理智。李斯特的性格中就包含有这种因素,一方面他追求高尚,向往纯真的境界,可是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放荡不羁的狂妄的性质,截然不同的两极竟在他的心中和平共处。他热衷于魔鬼体裁的写作,以致人们怀疑他的信仰是否真诚,甚至把他的晚年形容成“穿着圣袍的梅菲斯托”。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弗朗兹・李斯特是近二百年西方浪漫派音乐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精湛的钢琴表现手法闻名于世。他的钢琴曲再创作,如对歌剧、歌曲、室内乐、乐队序曲及交响乐等进行的再创作,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创作中享有及其关键的位置,同时又成为那一时期音乐创作的一项具有象征性的艺术方法。《梅菲斯托圆舞曲》于1860年问世,是李斯特同一系列钢琴曲中的主打曲目。这首乐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歌德的《浮士德》。李斯特创作初衷是为一支交响乐队提供的曲目,之后又逐步演变为钢琴独奏和钢琴二重奏。《梅菲斯托圆舞曲》是一部及其宏大的曲目,他给演奏者带来了高难度的技术挑战,其他任何作品都不能与之相媲美,它的特点就在于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人带来丰沛乃至眼花缭乱的表演技术。
一、创作分析
李斯特最后几年的钢琴创作饱含着一个共同的艺术特征,即对于阴森的“死亡”题材的阐释。而“梅菲斯托”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著名戏剧《浮士德》中的魔鬼,这也是李斯特晚期钢琴作品中被广泛采用的一个主题形象,单在其生命后期的创作中就包含四首《梅菲斯托圆舞曲》和一首《梅菲斯托波尔卡》。第一《梅菲斯托圆舞曲》最初是通过《乡村酒店之舞》为名问世,其内容选自《浮士德》中乡村酒店景的场面。魔鬼梅菲斯托不是十分娴熟的小提琴调音,他对浮土德的诱惑,乡村酒店里忘我的劲歌热舞,森林夜莺在黎明前的歌唱等都在乐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在1881年、1883年和1885年又作了三首《梅菲斯托圆舞曲》,所以《浮士德》中的第二首插曲通称《第一梅菲斯托圆舞曲》,其余三首分别称为第二、第三和第四《梅菲斯托圆舞曲》。这位大师用独具匠心的作曲技法诠释着魔鬼对自己柔弱生命的缉拿。
Malofeev: Liszt Mephisto Waltz No.1 S/514
《梅菲斯托圆舞曲》是在李斯特本人创作的《浮士德》的两段插曲―《夜行军》和《梅菲斯托圆舞曲》的前提下改编的。该曲目最初为管弦乐曲,是《两首莱瑙的浮士德插曲》的第二首,原名为《乡村小酒馆的舞蹈》,1881年改编成钢琴独奏和钢琴二重奏。李斯特创作了《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场景中的人物有浮士德(猜忌、焦虑不安、对理想的渴望)、梅菲斯托(猜忌的心理,魔鬼的化身)和玛格丽特(善良、贤惠、唯美的爱情)。
该曲目于1860年问世,灵感来自于他钟爱的一部文学作品―歌德的《浮士德》,但是这首音乐基于尼古拉・策瑙富有诗意的一个场景。副标题为《乡村酒馆中的舞曲》,该故事被李斯特具体的记录在乐谱上,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一场美妙的结婚庆典正在一间乡村小酒馆里隆重举行,欢快的乐曲声笼罩着现场,人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魔鬼梅菲斯托与浮士德一起来到了小酒馆,鼓励他追求一位漂亮的乡村姑娘,浮士德同样被这姑娘芳华绝代的外表所吸引,但他却不敢鼓起勇气大胆的追求。梅菲斯托讥笑他懦弱、胆小,并从乐师手里抢来一把提琴进行起了表演,提琴的声音由最初的唯美动听逐步转向猛烈且粗犷,人们的激情被点燃,开始不停的喝酒和跳舞,整个酒馆被疯狂的喧闹声所笼罩。就在此时浮士德再也难耐不住心中的想法,鼓足勇气对小姑娘进行表白,二人携手走出了酒馆,钻进了茂密的森林之中,那里草长莺飞,花儿竞相开放,二人徜徉在爱情的海洋之中,悠闲自得。作曲家以双手的颤音刻画出梅菲斯特弥漫在空中连绵的欢笑。
二、音乐分析
《梅菲斯托舞曲》形式壮丽,对于演奏者来说是其魔鬼般技术的挑战。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音乐的表现,才能更好地演绎全曲。
引子(1-110)。乐曲中描写梅菲斯托亮相的引子很长。并且在脚本中对梅菲斯托的每次亮相的描写都是非常的突然(突然出现在浮士德书房,突然出现在舞会现场等等)。引子是全曲的开头。作者有意使第一小节休止,而为第二小节标上重音,要求采用的演奏力度是中强力度。主要是为突出和显现第二小节的“突然闯入”营造氛围。
主题。乐曲在111小节开始切入主题,“梅菲斯托”正式出场,乐曲将“梅菲斯托”飘忽不定的出场描写的十分形象、生动。
1)舞曲主题。舞曲主题是本首乐曲的主题,主要包含三个动机。这三个动机在作品中多次出现,动机最能贯穿整首乐曲的主题,既是本曲的舞曲动机,也与“梅菲斯托”的形象十分吻合。如活跃灵动(三个顿音)、夸张张扬(带前倚音的重音)。
2)爱情主题。本曲仍有另外一个主题就是爱情主题。第341小节开始,乐曲结束了对舞会喧嚣场面的描写,逐渐转入对恋人间幽会场景的细腻勾勒。本曲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浮士德和玛格丽特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约会时缠绵的场景。这是一条主线贯穿于整首乐曲的始终。
3)催促主题。催促主题是本曲的另外一个主题。也由一个动机构成,它有主人公梅菲斯托的性格,如同梅菲斯托的笑声在天空中回荡。由于催促动机一直在爱情动机之后。又仿佛是梅菲斯托在不停提醒情侣幽会要“注意时间”称它为“催促动机”。这一主题的弹奏要注意双音的整齐,干净和速度,时而连时而断,乐谱中标注的是急板,注意要踩弱音踏板,表现出梅菲斯托左右摇摆,桀骜不驯的形象。
以上是对整首乐曲主要音乐主题的分析,整个《梅菲斯托圆舞曲》就是由这些主题的贯穿、变化、发展、组合。对“梅菲斯托”形象的描写是本曲的描写重点。也是李斯特标题性的体现。这首作品经常会作为表演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奏,也对多种钢琴的演奏技巧的体现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运用,而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也是莫大的挑战。
精彩历史回顾文章:
他抛开个人不幸,只感受光明和美好丨贝多芬《第21钢琴奏鸣曲“黎明”》
他善于把音乐作品的光彩和清新全部表现出来丨带你了解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特色与成就
-END-
友情链接